Monday, August 6, 2007

穷途末路

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怮哭而反。
新blog地址:http://jaycong.blogbus.com/

Monday, July 16, 2007

云门舞集 水月

昨天去看《水月》,买了本节目单来翻,《红楼梦》在上海的演出被称为封箱作,应该是此后再没完整演出过。《九歌》这次演的那一出是《云中君》,《挽歌》最早的舞者是罗曼菲。林怀民说很多舞作都多少年不演了,此次重温算是“交作业”。态度真好。听说前天的《水月》开场后有人拍照,舞者开演后又中止,再重新表演;所以昨天林怀民在开场时特意提醒,如果身边有人拍照,请“温柔而坚定地制止他”。

《水月》非常好,看完后浮现“完美”二字。这来自它的纯粹,纯粹的舞蹈语言,纯粹的意象。半点不多使力。它向内用力,奇异地表现了舞蹈如何呈现出“静”的境界。它又似一个圆,无始无终生生不息。舞者们身体挪移的幅度很小,阴柔婉转,愈细小的曲折愈摄人魂魄。后半段静水满台,舞者共水起舞、流淌。起落收放间我想起天女散花,挪肘收腿间,一个个世界被捻开再掐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幕,一是全体舞者卧在水上,刹那间仿佛轮回亦停止,流水声更衬出满台的静。再有,当然是舞作最后。无法用语言描述,只是舞者们逐个消失在舞台。不亲眼见到,你无法知道那是怎样一种阴极生阳暴烈宁然的美。本来是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可那只脚,又是怎样的霸道和,美。

《水月》这一时期的林怀民,大概是现在的我最喜欢的。差不多同期的《流浪者之歌》也格外好。

Friday, July 13, 2007

云门舞集

昨夜看了云门的表演。睽违十四年再度入京,观众很热情。厅内如赶集,匆匆入场,等至开场时近乎满座。保利的领位员服务一般。说起来还是首都剧场最严谨。近读赵珩《彀外谭屑》,誉首都剧场为北京剧场翘楚,确是如此。
云门来京共两场演出。这场是精选合辑,林怀民说要让北京人们看看云门这些年的成绩。
白蛇传,九歌,挽歌,红楼梦,行草,狂草,行草二。
对挽歌印象最深刻。一盏昏灯,十分钟旋转,简单又深邃。女舞者似一朵尘埃里的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恍惚间生老病死苦集灭道都在这里了。
白蛇是当年的经典,当年正是林怀民让青蛇这个角色活了过来。如今看,这剧倒该再往前走一走。许仙与法海这两个男角弱了些。不过云门的男舞者一向是比不过女舞者的。
九歌也很好,等去找九歌的全篇来看。只是男舞者脚踏两人而动,虽或有深意在,总难免让人为炫技的冒险所悬心,而出离这意境了。
红楼梦有点难看。满台的色彩,看不见身体。男舞者几乎要被淹没。
行草有点拘谨,狂草好看些,但放不开。行草二的黑白阴阳对照很好看。林怀民似乎太迷醉太极导引与拳术了,身体和动作该更开放些才好看。这三部曲也正代表了近年来林怀民呈现意象而忽略故事的倾向。
期待周末的《水月》。
期间又想起了罗曼菲和伍国柱。其实还蛮想看《断章》的。

雜感

人和人,不過都是一座座封閉的孤獨島嶼。

有朋友說要去戒臺寺住一晚。想想漫天星斗一地佛塵,也想去呢。

有人说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迟到了,上课睡着了,会餐时间打翻饭盒,上厕所的时候摔倒,下午在黑板上写不出答案来,傍晚的时候某个欺负我的女孩继续欺负我,我终于还击,却被老师看见,放学的时候路过办公室,老师对我说,“你今天的表现真是糟透了。”

—当你就站在那里,看见远远的地方,在桥的上面有个人向你走来。他是一个你一直很想见的人,很久没有见了。他微笑的,慢慢的向你走来,你站在那里,你也在微笑,你看到谁了? -你偷偷的在看距离你不远的、站在斜前面的他,他是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他就站在那里。你就很安静的在看他,心里面在颤抖,像热水在沸腾,导致身体在剧烈的抖动。 -他要走了,你不想他走,用颤抖的身体去挡着他的前进。

Thursday, June 28, 2007

男性雜志的沒落

I've had it with men

Ten years ago, men's monthlies were making fortunes for publish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And FHM editor Ed Needham was at the heart of it. But, he says, the internet and trashy weeklies have destroyed all that: the party's over, and it's time to move on

Monday June 4, 2007The Guardian

Last summer, I moved back to London after spending seven years in New York editing FHM, Rolling Stone and - most recently - Maxim, the most popular men's magazine in the world. The role of editor-in-chief at a large-circulation American magazine is one of life's more charmed positions, but I decided to step away from the generous salary, sell the SoHo loft and manage without all the other perks and baubles that come with sitting atop a big masthead - such as the five-star hotels, backstage passes, foreign travel, limos to the airport, free (or massively discounted) designer clothes and invitations to premieres and major sporting events, including, had my hosts chosen a more reliable tout, the World Cup final. History may one day show this to be a financially moronic decision, but the internet, other electronic distractions and the UK weeklies have made the month a terribly unfashionable unit of time, and the path ahead for men's magazin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chart. Of greater concern, it had stopped being fun. This genre, into which I had gleefully poured my heart and soul for so many years, had lost its appeal. I felt it prudent to move on. Someone else can have the tickets and the chauffeur-driven cars.
Just 10 years ago, though, men's magazines were in dazzling ascent, and FHM was the toast of the British magazine industry. I took over as editor in 1997, and by the time I moved to New York in 1999 it had become the biggest monthly magazine in Europe, with an average circulation of over 750,000. Our great rival Loaded was heralded in Vanity Fair as emblematic of "cool Britannia", but it was FHM that was flying off the newsstands in unprecedented quantities, thanks to a - then irresistible - formula of funny, sexy and useful. Our sales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our three nearest rivals combined. We dwarfed women's magazines. From nowhere, we suddenly found that our business cards could make traffic police tear up speeding tickets and prompt the swift unhooking of velvet ropes. Politicians sought our opinions on "young people". A private jet took us to Morocco for the day. There was lunch with royalty.Like the thrill of punk after the stodge of prog rock, FHM's success came in part from standing in such dramatic contrast to what came before.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magazines for men felt there was no higher calling in life than to be an ultra-cool man of both action and urbane knowledge, preferably Steve McQueen, in spite of his being many years dead from lung cancer. FHM realised that generally men do not wake in the hope that each day will bring a fresh descent of the Cresta Run. Or care about fountain pens. Or consider ignorance on the subject of single-malt scotch a source of shame. At the heart of FHM was a belief that men are not noble or heroic, and are better off not trying to be. The idea that it was all right to be funny and self-deprecating about, say, failure in the pursuit of women came as an enormous relief to our readers.
But it was the women - or, more specifically, pictures of famous women in their underwear - who were the singl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the magazine's success, and the title's biggest eureka moment came when we realised that men preferred covers of the biggest female stars of the day, such as Britney, Kylie, Gillian Anderson and Jennifer Aniston to, say, Frank Skinner in a jacuzzi or Harry Enfield with a sardine in his breast pocket. It was like the day country music discovered that "rambling" rhymes with "gambling" - once that penny dropped, there was no holding the magazine back. While rocketing sales confirmed that a lot of people liked what we were doing, a number of other people, possibly even readers of this newspaper, viewed what we were doing with some distaste, not to say horror. The magazine undeniably objectified women, in that they were shot, lit, made up, clothed and retouched to make them more appealing to look at, but complaints to the magazine were rare, and we certainly didn't sit around fretting that we were somehow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women's rights. Even 10 years ago, it felt like the debate as to whether such images were inappropriate or demeaning was over. Society had deemed them acceptable.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 clothing - between what we were doing and what you needed to resort to the top shelf for, and similar images were commonplace in advertising,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videos, even women's magazines. Our benchmark was the "tube test" - could people read it openly on the tube?
In 1999, I moved to New York to launch the US version of the magazine, and while FHM in the UK had seen off all competition with great panache, a very different set of opponents awaited u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Atlantic. Felix Dennis had already launched Maxim, and by then was making the great and good of American publishing eat their predictions of its immediate and humiliating failure. (As a sign of that industry's enormous disconnect with the people who buy their titles, they took to calling our brand of men's magazines "laddie books", an expression that has still never been uttered instinctively by a single American male.) We were also drunk on our own brilliance - we had taken one look at the US newsstand, thought our magazine was magnificent, theirs were rubbish and couldn't understand how we could possibly go wrong. But a winning formula in Britain does not guarantee success in the US.
In many ways, good and bad, Britain is like a pub and America is like a university. Some British magazines are literally like a pub - beery and raucous - but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in the US is a solemn and serious activity, and not given to mischief-making. This meant that Maxim was able to grow into a monster, with a circulation of over 2.5m, and a readership six times that, yet it was still considered an aberration and a market for similar titles didn't erupt with the vitality that it had in Britain. There were other more immedi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contend with, not least emotional ones. In one week I had to deal with three incidents of staff in tears, all of them male. I am still not sure what the correct response is to that situation. I suspect it may be instant dismissal.
And there was also the culture of litigation. In London we had scoffed at the niceties of libel law and somehow emerged unscathed. In the US such a cavalier approach is unwise. At Maxim the lawyers read every single word we wrote. One such piece was a diagram describing how to ski off the roof of your house on a snowy day, which the lawyers considered so irresponsible that it should be pulled immediately. Eventually we agreed to run a warning. The lawyers wanted it to read: "If you do this, you will die," a warning of such apocalyptic - and inaccurate - portent that we would occasionally put it on other stories because we liked its uncompromising position so much.
At Rolling Stone, I tried to apply some of the lessons I had learned in men's magazines. To a British eye, Rolling Stone looks very foreign and intimidating, with its oversized pages of dense copy. In the US, however, it is a journalistic colossus, especially in certain political,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circles. Rolling Stone's problem is that it has to look backwards and forwards at the same time: back to its serious musical and political roots, beloved of its hard-core readership, but also forwards in ways that attract new readers, who in many instances do not have the patience to consume media in the long-form way Rolling Stone serves it up. This is a convoluted way of saying I wanted to get sales up, and believed that more commercial covers didn't have to compromise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inside. One of my first covers was a picture of Christina Aguilera on a red sheet, with a guitar arranged artfully over her naked form. The magazine sold well above average, but proprietor Jann Wenner felt we'd tipped the balance too far. No more red backgrounds and no more women dressed in musical instruments, he decreed. While I was finding out exactly where American journalism's tolerance for red bedsheets lay, however, other forces were at work to turn back the march of men's magazines.
Until recently the magazine industry considered the internet little more than a gimmick, and magazine websites were a place for second-rate journalists and off-cuts of content considered too weak for the print version. By the time publishers woke up to their spectacularly poor judgment, the internet had made a move on its audience. We once had a very genteel conversation at British FHM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run a photo of a man who had been killed having sex with a chicken. He had been surprised by a large boulder, which had crushed him and the chicken to death. It had appeared in the Spanish press a few years earlier and, while unfortunate, was quite funny, so we ran it, and it was much talked about and widely reprinted. Nowadays, the idea that a monthly magazine can be first with such a "Did you see?" photo is laughable. That image today would be in half the world's in-boxes before they got the rock off him.
Besides the internet, a battery of electronic wonders - iPods, mobile phones, video games, MySpace, instant messaging and the rest - has taken huge bites out of the time formerly allotted to magazine reading. And mass-market men's monthlies, which once stood in such thrilling contrast to everything that came before, are now thought of by a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as last year's model, as exciting as black-and-white television. Other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websites have plundered their best ideas, which has only diluted their originality further. Men's monthlies in this country made a potentially fatal error in an attempt to shore up flagging circulation when they decided to show bare breasts: overnight, it became impossible to defend against the porno accusation. It didn't help circulation or advertising. They no longer passed the tube test. Worst of all, it meant closing the door on the hope that big celebrities would ever return, and no one sells magazines like big stars. Porn stars, glamour girls and z-listers moved in to fill the void. All this was too much for poor American FHM, which died and was laid to rest in December 2006, its official cause of death "difficult trading conditions".
By then, the bloom was long off the rose. Not even the funniest photo caption can be recycled, yet magazines will insist on trying. There is a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on the ingredients of men's magazines - franchises such as FHM's "100 great adventures" become less great with each new hundred. We once ran a photo - admittedly revolting, certainly not safe for the tube but a source of immense fascination at the time - of a 13-stone tumour being removed from an eight-stone woman. I have now seen so many freakish images I find even the art of festive biscuit-tins more deserving of attention. Most disappointing of all, celebrity culture has become dull. We didn't care whether actors and actresses were talented or not, but it did matter that they were interesting. Now, thanks to their publicists, glimpses of the stars' special weirdness are all too rare. And some of them are just plain awful. If there is any justice there will be VIP section in hell reserved for the likes of Jessica Simpson and her ridiculous entourage.
The last straw came on a sales trip to Los Angeles last spring, presenting healthy sales figures, desirable demographics and a golden vision to blank-faced advertising executives whose pens sat politely untouched on their notebooks. They trooped back to their cubicles while we drove at walking pace in vile traffic to the next identical appointment. I could see why people end up going berserk with a samurai sword. A magnificent job had become drudgery.
So I got out. I'm also the parent of a two-year-old girl, and while I've never been ashamed of the pictures for which I've been responsible, the "have a good time, all the time" attitude of men's magazines now seems like a message from a different frequency. But essentially my decision is a selfish one: I've taken the ride up, and it was tremendous, thanks, but I think I'll give the ride down the other side a miss.

· Ed Needham now runs an online publishing business called Grand Parade.

Monday, June 25, 2007

作為一個google飯

blogspot以驚人的勃起-軟掉、勃起-軟掉、勃起-軟掉……的死循環頻率不停癱瘓。不曉得俺能堅持用它到哪天?

打開文件夾: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用記事本打開文件夾中的hosts文件,寫入72.14.219.190 xxx.blogspot.com 其中xxx.blogspot.com是你要訪問的blogspot位址,然後保存、關閉記事本即可。

這是我目前找到的辦法。

Saturday, June 23, 2007

入蜀小記



◎單在錦官城走馬觀花來著,種種皆銘銘在心,以后有機會當重來把盞。先列出隆重感謝名單:老板娘、麥芽、視覺、一霎時,以上排名分前後左右忠奸。一并感謝四個圈公司贊助往返機票……感謝老板娘熱情無私慷慨周到細心耐心愛心陪伴。俺充分履行曲水姑娘遠洋電話之囑:吃窮老板娘!俺發揮不怕辣不怕撐的優良吃貨光榮品質,超質超量完成了任務……再次熊抱老板娘。感謝麥芽指點若干游玩之地;感謝視覺介紹若干地方;不感謝一霎時——該人枉自在成都蝸居半載,除老碼頭火鍋外,居然半個地方紹介亦無,哼哼。


◎可惜是飛到成都,未嘗一覽蜀道雄險。一闋〖蜀道難〗、六卷〖入蜀記〗之類早成絕唱。更可惜只能盤桓三兩日,檢點著僅在市內嬉游寥寥幾地。「峨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都告無緣。稍可自慰的是,此次閑閑游蕩,也算占了一味成都的閑適之情。

可惜沒看到滿城芙蓉,古城墻亦只在的士上一瞥而過,只能遙想當年,后蜀孟昶「于成都城上遍種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相照」。據司機說,如今那段古城墻里是西南衛戍軍區駐扎地。多少有些煞風景。相詢老板娘,芙蓉為成都市花,不知以后有否機會金秋入蜀,賞這映日芙蓉。

可惜未能在成都這美人之都,留下些風流把戲。



◎成都向為蜀地心臟,但并不龐大。晚上略一走,低頭查地圖,已過兩個街區。逛到玉林區,臨街精致小店星羅棋布,大街小巷麻辣香襲人,茶館竹椅麻將牌舉目皆是。那晚孤身獨行,暗燈深巷,置身熱鬧人群邊,對成都不由就親切了起來。回去路上,不過是隨便去攤上買包煙,一回頭,兩個粉嫩秀明男女小朋友,手拉手來買冰棒,剎那,路燈都亮了幾分。滿心贊嘆著,真好。

臨近端午,的士車中很多都掛著梔子花,馥郁香氣散滿車廂。也算比別地清雅三分。成都司機路熟,人也不聒噪,真聊起來亦是一肚子龍門陣,從城墻到高爾夫都能侃上幾句。車倒開得生猛。還坐了一趟302路公交車,老車,木地板木椅子木窗戶木車頂,雕花和彩色玻璃點綴著,雖坐著不舒服,倒也值得看看。售票員會用普通話和四川話各報一次站。傍晚時成都也會堵車。地鐵正在修建中。

也去轉了天府廣場和春熙路,滿是現代感的建筑湮漫生長,拐過街角,卻是一條古舊巷陌,「錦華館」,當年的基督教青年會教堂所在,如今是「青青茶樓」和一些酒吧。時光流轉之感,讓人印象不惡。

說起來,成都到底是有文化的。錦里古街雖是新建,也頗秀美。許多本地人也會涌來吃小吃——我大抵相信,本地人會做的勾當,總是值得體驗的。又看到朋友指點說快男王錚亮會來演出的「蓮花府邸」酒吧,亭亭深院坐滿了人,倒也不見惡俗。隨后兩日見到的成都酒吧,包括很多小店,都頗見玲瓏精致之感。想想也是意料中,成都文昌之地,這點小伎倆自然不在話下。


朋友還推薦了張靚穎當年駐唱的「音樂房子」酒吧,我站在玉林廣場門口看了看,到底也沒去。佳人已不在。錯過的還有「白夜」,詩人翟永明的酒吧,是巴黎左岸咖啡館的氣質。我下午尋了去,卻關著門,不知道為什么。只看到白底招牌上「白夜」兩個黑字,在午后沉沉日光下,與旁邊一位冷艷俊男海報作伴。那男人是主演過電影White Nights的「芭蕾王子」Mikhail Baryshnikov,當年的天才舞者,古典芭蕾的頂級大師,水瓶座男人,從蘇聯逃去美國,間歇演一些影劇,近年還在Sex and the City中軋過角色。如今六十歲的他,在海報上依然俊美動人,一支白蠟冷冷豎在他赤裸胸前,似要刺入心臟。

阿穆與楚生









Tuesday, June 19, 2007

小買幾本書

《讓·艾什諾茲》
記得是小愛推薦我看的讓·艾什諾茲,《格林威治子午線》,很喜歡。這本是評論集,也來裝文化一下。

《日本手工藝》
中國的手工藝人慢慢風流散盡了吧?

《窺視工作間》
河童老師是我的愛。

《山河入夢》
《人面桃花》
我對當代文學不能不說是有點偏見的。格非的書,我居然都從未讀過。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已經讀畢,跟人推薦,被問起理由,卻無言。大抵卻是因為我喜歡的北京卻少了這樣一本書吧。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
作為一個偽書法飯,我忍了這么久,還是買下這本書吧。

《美國人 殖民地歷程》
這是一套書,分為殖民地歷程、建國歷程、民主歷程三本,丹尼爾.J.布林斯廷的名著。我早收過后兩本。買下這本就收全了。書是名著,可惜翻譯并不算好。

《心智的風景線》
我很喜歡王佐良編譯的英國散文,也喜歡他清麗的文字。這本是三聯讀書文叢系列里的,一本記敘他八十年代出國參加各種研討會的游記集子——在飛機上讀畢后,不由立刻想起小說《小世界》:都是以國際文學學術會議為主題,一邊是炫麗虛構的學界妖嬈百態,一邊是誠誠君子浮光掠影的恭謹印象,虛實之間,浮想聯翩。

《京劇名唱一百段 漢英對照》
中國戲曲的翻譯向來難,也頗有趣,以后有暇可以找出具體例子來分析。

附:后三本購于川大書吧37℃,美好的記憶。

Wednesday, June 6, 2007

一峰一人一結他


林一峰來北京,拋下稿子去看他唱歌。

上周日的事了,還是想記下來。

為他覺得委屈,在一個門前堆滿旅游巴士的劇場里,等傻呆旅游團人民觀賞完號稱少林武僧的表演后,晚上10點鐘,才輪到他上場。即使這里(北京虎坊橋工人俱樂部)過去演過梅蘭芳。

他講很多話。

國語比多數香港人好很多,畢竟他17歲開始寫國語歌,畢竟他在少年時跑去過臺灣。
他講他坐兩個小時的公車,跑到很多北京人都沒有去過的郊區。
他講他在冬雪的歐洲火車上,聽到香煙的燃燒聲。
他講他17歲在化學課堂上寫出自己的第一首國語歌。
他講大哥李宗盛親手做了把吉他送他。
他提到豆瓣上對《兩支牙刷》的“419分析論”,他說這種討論看著很過癮,但他不會告訴你究竟是怎樣。
他吊人胃口,講自己當年聽到的一首內地的歌,不知道名字,讓大家幫他找——唱出來,是《冰糖葫蘆》。

他唱很多歌。

其實自己的歌他倒沒有唱幾首,作為一個創作豐富的音樂人。
他肯定是因為豆瓣最近的討論,于是快活地唱起《兩支牙刷》,不過他把《家》也摻了進去,多了些溫暖。
他講自己的旅程,他總是一個人,跑到某個地方,帶著自己的吉他。
他來北京待了一周了,坐公車,騎自行車,他唱起《公路塵埃四合院》。
他講他看到快樂的騎行在水池中的孩子,他講自己在歐洲火車上的觀察,他唱《重回布拉格》。

他唱了很多別人的歌。
開場,不是一貫唱游會上的《突然單身》,而是齊豫的《答案》。
他提到自己少年時受臺灣音樂影響,香港諸多流行西樂和本土音樂天王并沒有shock到他,他的心在聽到80年代臺灣民謠時變得十分柔軟。他唱《飛鳥與魚》,《鄉間小路》……
他把李宗盛的《給所有單身女子》和自己的《與你共枕》連起來唱,溫柔澄澈,想到他書里寫,他是愛起來就忘了其他的人。
他說現實里越來越少刻骨銘心的愛情了,他唱《覺(遙寄林覺民)》。
他唱了潘越云的《飛》,這首李宗盛寫的歌,他是在17歲在電臺第一次聽到,感動到落淚,第二天就去買了潘越云的卡帶,土生土長的香港小孩,自此被國語民謠射穿了青春。
他唱之前,說這是他希望是自己寫的兩首歌之一,另一首,竟然是大陸郁冬寫的《虎口脫險》——我們有多少人,又記得那一段校園民謠的青春熱浪。
大陸的歌,他竟然還唱了《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
他還請了默默唱了十年但一直沒機會出碟的大陸民謠樂隊“山谷里的居民”當他的嘉賓——他的音樂會向來沒有嘉賓的,他們僅僅三日前認識。他喜歡他們的音樂和聲音。
他說他設計了很多衣服,很多衣服是給別人穿的,他今天穿了幾件給大家看:
《謝謝儂》《By My Side》《月光燈(琥珀主題曲)》,還有那段很多音樂radio會用的“我要我的音樂”——他現場演繹了一個很激情的版本。他的現場比唱片多了不少激情。

他藏在幕布后面出來的,剪影很好看。
他穿了條破牛仔褲,金色圖案的黑T恤外罩小馬甲。
他抱著吉他。唱歌時會微微搖擺身體。
他把自己在旅途中拍攝的照片投影在旁邊的屏幕上,最新的一張,是南鑼鼓巷的兩把紅椅子。
他一個人,唱歌給我們聽。
有些歌想聽但他沒有唱,但這樣我就很滿足了。

午夜來臨。
他問,要不要唱到天亮?
他唱,《愛的代價》,他淚流滿面。
他跟我們一起唱,The Best Yet To Come。
他深深鞠了一躬。
然后蹦蹦跳跳消失了。
(圖片:咣咣)
附:北京唱游曲目
    1. 答案 + 謝謝儂
    2. 家II + 兩枝牙刷
    3. 飛鳥和魚 + 未完舞曲
    
    4. 冰糖葫蘆 + 我和泡面
    5. 公路,塵埃,四合院
    6. 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 + 鄉間的小路 + 忘盡心中情
    7. By My Side
    8. 月光燈 (琥珀)
    9. 給所有單身女子 + 與你共枕
    
    10. 夢田 (with山谷裡的居民)
    11. 山谷裡的居民 (山谷裡的居民)
    12. 我的家 (與山谷裡的居民)
    
    13. 虎口脫險
    14. 覺
    15. 一個人在途上
    16. 但願人長久 + 煙圈和肥皂泡
    17. 重回布拉格
    18. 飛 + 燃
    19. Moon River + 愛的代價
    20.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Monday, May 28, 2007

餓木有文化

又被抓來做問卷……駘蕩誌其實是我一直想讀而未讀到的雜志呀。做吧做吧,皇上和妹子都做了……

————————————我是哭泣的分割線————————————
這份「【跨洋跨土大追查——讀買品二十二問】」刊載在第六期駘蕩誌,是一份關於書籍選讀與購買的發問,對象是海內外愛書人(去估狗的話可以找到許多知名部落客如龍貓、苦茶、伊卡魯斯、臥斧的回答),或可當作一份檢視,檢查自己多年來的讀書經驗。

◎ 【跨洋跨土大追查——讀買品二十二問】

(注:請寫下一本或一類代表性的書,若實在沒有,也請留下一句理由。)

∥讀品∥

1、 你現在正讀的書:
我是屬于同時看好多書的人……
《伊斯坦布爾》《侯少奎昆曲五十年》《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傷心咖啡館之歌》《梅特林克戲劇選》《美聯社體育新聞報道手冊》《彀外譚屑》……


2、 你打算要讀的書:
幾本剛翻開頭幾頁的書
《巴黎燒了嗎》《烘培寶典》《開門見山色 文學與建筑相問》《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設計中的設計》漫畫《雙星記》《藏書之愛》


3、 你讀過後最覺上當的書:
不太有印象。隨便瞥到書架,蔣勛在大陸出的幾本書其實讀過之后有點失望。

4、 你讀不厭倦的書:
《三國演義》《世說》《紅與黑》
都是少年時就喜歡的。

5、你試著讀了多次,卻一直啃不完的書:
這樣的書一定都被我扔掉或徹底遺忘了……不過領導送的《綴白裘》我很懷疑我哪年能看完……

6、你讀過還拼命推薦給人的書:
我一般不拼命……讀書太私人了。

7、你現在就預備留給老來退休後讀的書:
第一個想起來的是影印版蘇東坡全集……買的時候就想,一定是退休后才有耐心看……
還有佛經吧。

8、你小學時最愛讀的書:
線裝《三國演義》上冊和寶文堂版《天龍八部》第二冊。
我讀了好多遍。因為那時家里只有殘本……

9、你一直想讀卻從來沒碰過的書:
比如托斯妥耶夫斯基,比如《漢書》……汗

10、你廁所裏會讀的書:
手邊正在看的書我會帶進廁所看……無良習慣……

11、你現在還能找出,劃線最多,或留飯漬、油漬、果漬各種吃食痕跡最多的書:
我沒有劃線的習慣。能找出來的就是大學教材吧。

∥買品∥

1、 你最近買的書:
《名旦風采》《中國昆曲藝術》
再就是4月買的書:
《大武生-侯少奎昆曲五十年》
《彀外譚屑 近五十年聞見摭憶》
《梨園外紀》
《汪曾祺說戲》
《法律與文學 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
《鍍金城市:世紀之交紐約城的醜聞與轟動事件》
《黃賓虹自述》
《開門見山色 文學與建築相問》
《看聽讀》
《新小說新電影》

2、 你一直想買卻始終沒得手的書:
黃碧云朱天文的書,只收了很少幾本

3、 你光是買,根本沒打算要讀的書:
呃……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 新聞卷》?
除了資料書,基本買來都會讀一讀。書越來越多,不想讀的書一般不買。

4、 你突然一日翻到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什麼時候買過的書:
基本我記得每本書是怎么買來的。

5、 你買過最後悔的書:
最近幾年買書很慎重,就不太有。
想起來當年一件趣事。我小學時讀武俠入魔,有次拿著繳學費之類后剩下的錢沖到書店,準備冒著挨罵的危險買一套武俠。本來想買覬覦已久的《蜀山劍俠傳》,可惜沒了。看了半天,最后選了一套《玉扇神劍》(臺灣曹若冰著)——覺得這個題目非常符合我的武俠幻想。回家后當然被媽媽罵爸爸打。大恨的是,讀完之后非常失望……

6、 你買過最覺上算的書:
5塊錢宗白華《藝境》北大87年初版,10快錢《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初版

7、 你書架上一眼望去最顯目位置的書:
書架太亂……沒有最顯目位置……

8、 你最為瘋狂收集過的書:
小時候有段時間曾到每一個書攤上去找古龍的《陸小鳳》——因為在家里讀過半本,是他漂流到無名島的段落……沒頭沒尾,好難受
還記得,有段時間拼命找看的到的黃碧云的每一個字。

9、 你若搬家必得減負,實在心疼下手淘汰的第一本書:
很多……

10、你買了多本拿來送人的書:
我只記得《萬歷十五年》我買過至少4次。我沒主動送過,但現在書架上一本也沒有了……

11、你每次去書店都會看到卻心裏嘀咕一定不會買的書
比如,二十四史……

——————————我是羞愧的分割線——————————————

其實……其實我才是最沒文化的呀……

——————————我是獰笑的分割線——————————————

對了,曲水姐姐還有娘子也做一做吧~

Saturday, May 26, 2007

拉票


年紀大了。所以我來拉票。
是的,是快樂男聲。

目前剩下的人里面,依喜歡程度而言,我的三甲是:淳樸青年阿穆隆,文藝青年陳楚生,搖滾青年姚政。


我喜歡阿穆同學預選賽時不自信的眼神,晉級時穿著完全不合適的可愛的阿童木裝束,沒有氣勢的拉票宣言,始終楚楚可憐的淚眼,木訥的說“我其實不木”,還有,始終悠遠清謐的歌聲。昨天他與同出長沙賽區的郭彪pk,嚇了我一跳,他的票數顯示比郭彪少。不停的投票。最后他贏了。可他很悲傷的樣子。一點點看他從海選至今,不太去想他能走多遠,只希望這個夏天,他能多唱幾首歌,擁有更多的溫暖。

阿穆是我最喜歡的,其他兩位是陳楚生和姚政。作為一個文藝青年,我喜歡這兩位,其實滿正常吧。歌詞說陳楚生人淡如菊,倒算貼切。姚政在濟南賽區時,穿著海軍衫,抱著吉他,霹靂一樣,很純真。如果他們遭遇pk,我想我也會給他們投票的吧。


阿穆隆的編號是08。(陳楚生是09,姚政是07.)投票方式如上圖。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投票方式,每個號碼可投15票,超過15票不算,但錢照扣,請注意。在陳楚生的貼吧里找到幾個關于投票方式的詳細解釋,請參看:短信投票和QQ投票方式: http://post.baidu.com/f?kz=204556429
省钱的公用电话投票方式 http://post.baidu.com/f?kz=204400501
最后臉紅啰唆一句,阿穆隆的編號是08。




Friday, May 25, 2007

痛定思痛

果然是不能白天睡覺的。在陽光底下,太容易做噩夢。

真容易感動——看別人或虛構的生活。

有人說,摩羯的感情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宇宙黑洞。

10個月了,唉。

4個月,20天。清清楚楚的事情又鬧不明白。

早睡早起,鍛煉身體。
好好工作,掙錢敗家。

Tuesday, May 22, 2007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覺睡了11個小時。以前看人受訪時說業余最愛睡覺尚覺人淺薄,如今輪到我淺薄了。一睡不醒真真未必不幸福。

睜開眼就望見滿窗雨絲。忙把家里幾盆花都挪至窗外,受點天公雨露滋養。委屈它們日日憋屈在屋中了。

路上滿是水,慢慢走著,突然看到一只小貓,窩在一輛車下面。我蹲下來,與它對視了半天。它也不怕,就直直盯著我。貓真驕傲,比99%的人類都驕傲。我喜歡驕傲的家伙。

雨天趕路,走到機場附近一條日偽時期修建的馬路,司機告訴我,瀝青下面半世紀前的石板土路,質量很好。路很難得的窄,兩邊都是榆樹,綠蔭交錯,籠出一條名副其實的林蔭路。偶爾望向路旁,居然發現一片草地(或田地?)居然還有灑水噴頭在自動澆水。

安排別人做事,做不好,最后只能自己去跑。很惱火,也為自己為這些瑣事惱火而更惱火。也沒什么可以值得更開心的事情,于是知道,買東西果然是有快感的。膚淺的人生太值得投降。

愈來愈變得粗暴,粗糙,粗魯,粗鄙。問別人「為什么不談戀愛?」——對別人我還是有這份八卦的心,可看回自己,不由想,有什么好談的?總以為自己是不可以沒有愛的——即使自己不愛,也希望有人愛自己。慢慢也就淡了。記得自己在豆瓣上開了一個小組,名字叫「性與身體」,本來只當書目收集之用,可如今已經有160人加入。大家都熱愛做愛,無愛也罷。

投降派是有理的。

Sunday, May 20, 2007

爽了


22寬屏就是爽啊……

Monday, May 14, 2007

夜奔英倫

清晨起,聽老唱片,<京劇大典 武生篇>.從楊小樓的<安天會>聽到黃元慶的<夜奔>.那時候的武生還算有嗓子,可以聽.老唱片音質不佳,但韻味十足,尤其是這些武生們都有一股武生該有的剛折烈性味道.現在有些武生,每唱就仿如在做復建,氣喘如牛,滿臉大汗,氣勢上先就弱了下去,又怎能信他英武?

<夜奔>是我很喜歡的一出戲,是昆曲<寶劍記>里著名一折.據查,黃元慶是尚和玉弟子,這折戲最早是在中華戲校跟教頭王連平學得,估計后來尚也幫他細摳過.尚和玉與楊小樓是俞派師兄弟,楊小樓曾將<夜奔>擴充改成<林沖發配>(四折),更將<夜奔>一出的羅帽箭衣扮相改成了倒纓盔.尚本人對此是有點意見的.據侯少奎回憶錄<大武生 侯少奎昆曲五十年>,侯提到他父親侯永奎--也是尚的弟子當年傳授此劇時,千叮萬囑說,務必保留昆曲特色.交代尚在傳藝時的話,楊小樓改的扮相美則美,不合人物.侯少奎牢記在心.還特意耿耿于懷地提到,他代父將此戲傳授給裴艷玲后,特意觀察她的演出,見她如今已改了扮相,非常不滿意.

又聞,裴的<夜奔>最早就由河北京劇團的郭景春教的(郭是裴的師傅,如今的丈夫,二人離合頗為傳奇).記得剛聽戲那會,就有人囑我,裴的夜奔在八十年代享有大名,惜未得見.可近年來,裴屢屢在各種場合演出夜奔,許是年紀大了,唱作時汗流滿面,雖說不上慘不忍睹,卻也讓人替她惋惜.

<夜奔>這出傳統昆曲戲,后來李少春在楊小樓<林沖發配>的基礎上,又再修改,并請益翁偶虹等人,成為京劇杰作<野豬林>中的一段(李與杜近芳袁世海拍攝的<野豬林>電影實是再不能現的傳世經典).<夜奔>這戲幾乎渾然天成,幸虧是李少春來改,否則真不知道這出名段能改成什么樣.



英國劇集 Little Britain, Coupling

Sunday, May 13, 2007

三月廿七 宜祭祀

慢慢知道,我雖對簡約風格很欣賞,將來自己的家,卻會是細密畫風格的,層層疊疊物象漫天諸佛三千神仙繁密堆疊得滿坑滿谷。這樣會讓我滿足。

在公車上讀<伊斯坦布爾>,凝視一副伊斯坦堡的照片,深衢遠拓,突然陷入一陣恍惚,擡頭望向車窗外,窗外是北京。看了一路。

買了一個超出我使用要求、有點小貴的電腦顯示器。其實有點賭氣。跟自己。

跟一個人去吃飯,想了半天究竟吃什么——吃什么永遠是人生第一難題。最后那人說,吃餃子吧。我平靜說,好。那人不知道餃子是我最近的鄉愁。可我會記得,是跟這個人,在這個時間一起吃了餃子。

眼鏡又遭了劫難,這回徹底不能用了。它曾被我踩斷過一次眼鏡腿,幸而修好。這次又是眼鏡腿遭難。可惜這次,那條腿消失了。也戴了快5年了。它在我與ex及ex-ex之間糾纏了這么久,也累了吧。

Ex這類生物,不能說不可怕的。即使是对于我這么obdurate的人来说。

年紀愈長,愈不能忍受自己酒后不堪的惡形惡狀。

路過天橋,看到有賣花的就想買,隨便買束康乃馨插著吧,這花又樸素又熱烈,是居家的樣子。結果賣花大姐一張口就要12塊一束,惱起問,怎么這么貴?大姐有恃無恐地說,母親節嘛。我走了。

連續加班狀態中的一天,比預料中要走的早。想了一圈可以去逛逛或待一會的地方,最后決定回家。在家干嘛呢,洗衣服。把洗衣機塞滿,再開始手洗那些麻煩的。一件一件。最后把自己洗干凈,睡覺。

要了個香爐來,又跟人要了寺里求來的佛香。預備經常點一點,熏熏滿屋的乖戾。

Tuesday, May 8, 2007

今年夏天玫瑰是藍色的

1、布勒東說這句話時,玫瑰大都還是紅色的,一架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偶然相遇,還是美麗的。可我們知道,世界日新月異,藍色玫瑰早已仆街,超現實主義比現實主義還要現實,生活永遠比藝術荒誕,狗血情節在生活里比在藝術里上演的多得多。幻想玫瑰是藍色的年代愈行愈遠了。

2、如果你在長假期間天天7點起床,而在上班時刻到來時9點起床——都是迫不得已——那這份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做下去?——其實我只是隨便聊聊,別當真。

3、紅玫瑰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于是白玫瑰說,但是愛驟變芥蒂后……

11、讀《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提到愛時,Andy Warhol 寫,“這屋子真好,就是小了點。/適合一個人或兩個非常親密的人住。”又,下面這段自白很好玩,有測試癖的人可以做一做:“最喜歡的食物:糖果;最好的伴侶:錄音機;最感興趣的特質:風趣健談;最喜歡的風格:簡潔普通;最棒的藝術:賺錢的商業;最想雇用的人:老闆;最崇尚的事:整形手術與昏暗的燈光;最不合時宜的事:懷孕;最忌妒的人:設計牛仔褲的李維與史特勞斯;最好的愛情故事:關同在一個籠裡的兩隻相思鳥;最美麗的三樣東西:不會夾腳的舊鞋、臥室及美國海關。”又記,前段時間還看了他拍的電影Blow Job——他的電影之路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屁股、臉蛋和帝國大廈。再,有個朋友在搜集各種可口可樂罐,Andy同學可是此種趣味的鼻祖呀!

Sunday, May 6, 2007

夏至

26℃→29℃→31℃→32℃ 于是,立夏。 突然想起,生命短如暑假。Human life is transient,like summer holiday. 離開的時候,為什么有點傷感? 陽光熠熠而起,打響了紅塵的鐘聲,環路上車流熙攘。Jesus!
一切恰如其願的完美。

Thursday, May 3, 2007

神啊

為什么去家樂福購物最后發現贈品也被算了錢?
為什么我的燈泡無故激烈自爆?
為什么終于選到合身的外套卻斷碼缺貨?
為什么看別人穿的牛仔褲修長修身自己去試同款卻并不好看明明我的腿比別人長也比別人直呀?
為什么在可以睡懶覺的日子里我天天夜里2點睡覺卻總會在清晨7點多準時醒來再睡不著?

Monday, April 30, 2007

怨念

所謂的怨念
就是在五一長假前一天還要餓肚子加班到此刻
窗外是小雨,涼風習習——俺錯誤的只穿了短袖單衫
再聯想起剛剛丟失的自行車和自爆的電腦顯示器
黯然神傷的俺
準備今天吃點怨念就回家打滾去

Sunday, April 29, 2007

餃子

總是被問五一是否回家,突然開始思鄉了似的。
思鄉病,大抵從胃開始發作。
想吃餃子了。

自己家里包的那種,從和面,調餡,搟皮一路麻煩直到最后熱水中翻滾的水餃,咬一口滿口油,滿口滿足。可惜我自己不會弄。似乎試過和面,只能惱恨的看著雙手變成兩個大面疙瘩……調制餡料更別指望我。能幫把手的工序只有包餃子,而且還是上了大學后才有此幫手覺悟,以前在家中只是穩穩端坐等最后餃子上桌。

我包的餃子是月牙形狀的,跟媽媽包的一樣。

有些遺憾的記得,前些日子去北大看戲,戲結束后大家鳥獸散,餓了,一個人找館子,看到成府路上的老邊餃子館,雀躍進門,吃到餃子后倒失望了。是他家的餃子愈來愈不是味,還是思鄉的胃愈來愈挑剔?

如今也沒人包給我吃了。

Friday, April 27, 2007

空蟬


擦了經年積垢的窗戶,窗外的綠樹與朝陽終可順暢流入屋中。二層就有這好處,綠樹的枝枝葉葉都在你眼前,滿眼鮮妍明媚。還嫌不夠,買了若干盆熱愛陽光的小小綠植一一擺滿窗臺。借到滿窗蔥蘢,搭配滿屋大紅,不禁喜滋滋想,趕明在剛買的那幅花枝水牌鐵板上徑直題上『怡紅快綠』——倒也不算恬不知恥。
讓自己的住處更舒服一點罷,雖然并非room of my own。又不收手買了塊純駝色地毯——沒有如何費心去挑選,碰上就是它了罷。買大大一塊,把屋中空地鋪足,赤足裸身躺下去,這一生再不想起身。又買了若干小小棉墊麻墊——墊水壺湯碗用的那種。井然擺放,忽自感慨,這日子可以慢慢自己過下去了。


摳摳手指算,殘酷四月只得看少少電影。不提情節了,因為大半是花癡作祟。
日片<星星少年>:少年是柳樂優彌。作為一個精神戀童癖,自04年<無人知曉>起,俺就喜歡他。他不是明艷少年,只是有著被世界拋棄也無改的溫良眼神,黑甸甸垂下的直發和散發著青春熱氣的身體。日片<彩虹老人院>:很文藝,很可愛,很優雅。文藝說的是電影情調,可愛說的是片中垂垂老矣的同志老人,優雅,自然說的是小田君——小田且讓。中日臺合拍電影<戀愛地圖>:三段戀愛,東京,臺北,上海。沖著陳柏霖去的,有點失望。范曉萱演的臺北那段最好,傻,癲,癡。果然不愧是易智言導演。另,上海篇中的日本演員冢本高史真是晴朗天空般的帥哥。又,聽說柳樂優彌和陳柏霖共同演了一部電影,<シュガー&スパイス 風味絶佳>,是肯定要找來看的。
中片<好多大米>:一群文人搞的電影。朱文,韓東,李紅旗,左小詛咒。
還有兩部英國電影The QueenThe History Boys,以及只看了頭尾的美國電影Little Miss Sunshine。最喜歡History Boys。我跟Hector胖老頭一樣,熱愛那流水般的詩歌與青春。

待續
(眾人暴毆!『就這么幾句廢話還待續?!』)

Saturday, April 21, 2007

春日一早

1,吃粉
樓下新添一攤,賣貴州米豆腐和蕎麥粉。這家米豆腐是大米和蔬菜摻合成,呈綠色,菜汁米豆腐。蕎麥粉開始被我誤認為蕨根粉,屢屢叫錯,攤主糾正說是苦蕎麥制成。米豆腐摻油辣椒,蕎麥粉摻那種細細尖尖小辣椒,再輔以酸蘿卜、炒黃豆,均清爽可口,美味之極。

2,买药
打球應該常備創可貼。昨天打球又把手指磨出一水泡。最近每打一次球就要奉獻一個水泡╰_╯且,如握桿姿勢正確且穩定,水泡一般是出現在左手無名指指腹附近,可我的水泡,一般都是出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指跟處……昨天居然出現在右手中指指尖左側,看來昨天握桿大有問題。ps球包中應常備:10個球以上,球Tee,帽子,手套,水,防曬霜,創可貼,雨傘,擦球抹布。

3,購書
報亭旁新擺一書攤,略逛,購書兩本。
《名旦風采》北京燕山1996
《中國昆曲藝術》北京燕山1996

矯情造作的文風示范

愛人五衰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我愛汝心,汝憐我色。以是愛憐惑業爲因,現行爲緣,經百千劫,想愛不離,故常在愛欲纏縛中,相續不已,難得解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四》

一 嘉年華
煙花盛相,水幕洞天,絢爛音樂,旖旎人聲,眼耳鼻口手約定融化,如達利如畢卡索畫。妖魔盡出,古屍復活,盛大PARTY怎少得魔君王子美人魚。Gabriel批一頭路易十四白色鈴鐺捲髮,罩著緊身褲,臉撲藍白亮粉,衣上挂綴赤銅仿金鏈,行路時窸窸窣窣,當真幻化成功,無一舊日特徵——抵死亦要邂逅美麗公主纏綿一夜。樓梯轉角處矗立一鏡,明明瞥見自己身影,竟不認得,他不由害怕起來,緊緊抓住刻有自己名姓的頸鏈,指骨攥到發白。

花甜、木精、海狸香囊、麝香、酒精和汗味,魑魅魍魎般面具背後,味道蔚然親切,仿如蟲獸發情以味代言。似神指引,他深潛入氣味之洋,穿開糾結海藻般長髮異香,徑直奔向那暗之暗處。

Gabriel看到了他。一定是被中了蠱,他下意識伸出手摸他,好像照著鏡子,口眼鼻,雙生異體。指觸柔滑溫濕,橄欖油抹身,無妝,身上除了一刀傷疤貼痕外,只有耶穌白圍布;俊美臉龐低低道:佛說人有第八識——阿賴耶識,前生恩怨情仇,皆種其中,曆百世萬劫不泯,你我一見,那花便開,那情便生,請,愛我。Gabriel癡,吻了他,發現隔了面具。他未察覺般,雙手圍緊Gabriel,舌頭索要更多。Gabriel忘了情,調著氣,往他胸口傷痕吻去。巧克力焦糖畫成,入口甜膩,定睛看,是燒燙上去的三字:Gabriel。

一道霹靂閃下,Gabriel轉身就跑,越跑越快,手不自覺又按住頸鏈,遠離了人群,直到窄巷才緩步。呼吸喘氣轉平,才發現周圍愛撫喘息聲。巷間轉角,樓階,牆壁,黏著肉體,纏著人,還有地上的衣物。肉體馥鬱芬芳,泛著粉紅色,紅通通陽具哧哧有聲,黑草叢散著妖冶的味,汁液似蜜糖淌下。躺在地上的那個骷髏戰士也不知是醉是死。

二 光陰殤
Gabriel從這個黯藍色的晚上醒過來,醒過來還是黯藍色的晚上,時間恍若未動。但化妝舞會已經結束,夢魘已經結束,一個人玩大的童年已經結束。Gabriel滿身冷汗,一言不發:只是這世,再也不能無怖無憂。

他從不傾訴,自小如此,據說難産生下他,絕少出聲,被人叫做啞巴,看醫生也不頂用,託兒所裏常無人理會,到一歲半時父親惱起狠狠一記耳光扇去,竟被他咬住手指,放聲大哭,從此學會發音,但從此亦不大說話。是自小被忽略而不曾習學熟諳語言運用,還是他認定言語的虛妄而更不屑表達,雙魚不懂,一點都不懂。雙魚只暖暖地抱著他,泛出幾許疼痛。

其實Gabriel從不曾將“我愛你”三個字交給雙魚。質問起他,惟沈默以對。兩人第一次上床,Gabriel即對她說,don't touch me unless you mean it。雙魚覺得委屈,曾對朋友抱怨,怎麽反是男生如此說法。兩年來她不斷懷疑那夜不過是肉體的誘惑,讓他趁虛而入,今成跗骨之蛆。偶爾雙魚會想起大學時讀過的但丁《神曲〈地獄篇〉》,地獄之門上書著“入此門者應將一切希望留在門外”——Gabriel如今成爲她的地獄。

冰涼的手伸進了雙魚睡衣下面,黯淡燈影下,雙魚眉青眼黛,滿屋顔色。每次夢魘後Gabriel的欲望總變得熾熱,同冰冷如蠟的身體恰恰成兩極。給他,既然愛他。雙魚幾乎要以爲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會有這樣一次。
梨子般乳房被咬住,Gabriel滿身籠著青藍色的月光,眼裏也閃著光,像服了藥,這光不是大團火焰,卻是磷火。雙魚感到乳房逐漸膨脹的微微的痛和燙熱。閉上眼,免被黑洞吸噬,再不復轉生。她雙手摸上Gabriel瘦削凹陷的臉頰,堅硬而且形狀如雕刻的骨骼。

“你戀愛過幾次?”
“一次。”
“那人如今呢?”
“自殺了。分手後當天。”

八個字,Gabriel五年來第一次提起這件事。好像在說著旁人的前世。忽而不認識自己一般,冷到刺骨。雙魚也是。抱著Gabriel,嗚咽起來。只是孤獨。像極淡毫輕墨的畫面。恨不能擁著變成一塊化石。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三 五蘊苦
漫漫走過街邊一排排店鋪,只見日光花花,熾熱的巨靈掌擊下,滿天的金粉金塵。Gabriel愈發沈默下去。他已知道雙魚漸漸有了去意,只沒想到這麽快。她帶走了她的牙刷,留下一張素紙,“終究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

五天後。
警察在一處租屋內發現兩具蒼豔的屍體。
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

他終究得了永恒的愛。
即使,這愛,比死更冷。

---------
舊文,殺人游戲充數之作。
其實沒寫完。等哪天有心情,再好好補綴一番吧。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妹子點了我的名

1.2007年最想要做的是什麼?
答:在職業領域中幹出點成績來

2.你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答:以一份可以忍耐的工作養活好自己。

3.如果可以從機器貓那裏得到一樣寶貝,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答:擁有讓其他人在指定時間內完全遺忘我的能力

4.當你突然有一天被老天踢到古代或者未來,你第一件事情做什麼?
答:吃飯

5.想像一下10年以後想起10年前你自己的心情會是怎樣?
答:沒什麼好想的

6.你為什麼要Blog?
答:裸奔夢想的部分實現

7.你喜歡自己性格中的哪點?
答:我喜歡的性格都不存在自己身上……555

8.請形容一下你理想中的結婚場景?
答:如果生命裏有結婚這回事,那毋寧在一家鄉村佛堂或小教堂,祭拜天地即可。

9.如果你中了五百萬你怎樣消費?
答:買房子買保險做投資……汗

10.在做題時你的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人或者想的最多的人是?
答:廢話,老是問“你”“你”“你”的,當然是我自己……

11.如果你坐在一個面朝大海的窗前,有一個寫字臺,上面有一張紙一支筆,你想寫給誰,寫些什麼?
答:寫一首東坡詞,自己看著玩

12.最近在看的電視?
答:不看電視

13.最近在做的事?
答:工作 & 做愛

14.最近在聽的音樂?
答:華語老歌

15.最近在吃的東西?
答:公司食堂和樓下外賣

16.最近在看的報刊?
答:高爾夫雜誌和萬象

17.最常去的地方?
答:宅男的命運就是家和公司兩點一線。

18.最近常想的異性?
答:妹子和死黨

19.最近最想做的事情?
答:逛街買衣服……

20.最近的身體狀況?
答:尚可

21.你最愛的人是誰?
答:沒有

22.你在生活中能做到心口如一嗎?
答:經常撒謊

24.如果可以選擇,你喜歡做國王還是漁夫(也就是權者和隱士之間的選擇吧)?
答:漁夫

25.當你的親人把他/她的看法強加於你,而這事又違背你的做人原則,你會怎麼辦?
答:抗著

26.這個遊戲你還想做下去嗎?
答:還好

27.這個遊戲你喜歡嗎?
答:還好

28.如果一個異性朋友對你很好很好,好的讓你感到不大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你會怎麼辦?
答:哈哈哈

29.第一次初吻是在幾歲時?
答:19

30.你覺得自己最像《圍城》中的哪個人物?
答:雖然我不想承認……方鴻漸

31.談談大學畢業後直接就參加工作的好處吧.
答:馬上有自己掙的錢花

32.最近有什麼好書可以推薦麼?
答:David Lodge的小世界,剛看完。有趣極了。

33.你對網戀是怎樣的看法?
答:年輕人請enjoy。

34.不開心的時候怎麼使自己變得開心?
答:打掃衛生

35.你覺得你的過人之處是什麼(是個人一定有過人之處的,別不好意思答)?
答:我平均分比較好

36.對這個遊戲的發起者說一句話,你會說?
答:少出兩道題吧……

37.你對小孩子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答:喜歡,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

38.為什麼有人可以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做一輩子呢?不會覺得無聊,不能忍受嗎?你呢?
答:有幾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輩子呢?

39.今天你過的愉快嗎?
答:一般般,上午開會很頭疼

40.如果你喜歡上一個物品,卻得不到,你還會繼續喜歡它嗎?
答:會

41.剛剛那頓飯你吃了啥?喝了啥?有沒去WC?去了幾次?
答:食堂,還可以。白開水。到答題時去了兩次。

42.能不能大聲的吼下你喜歡(喜歡不是愛昂)的人的名字?
答:能,但人家其實很害羞的……

43.目前最想去哪里旅行?為什麼?
答:上海及周邊……因為有俺親親妹子在……

44.想不想養個寵物啊?想養什麼?
答:想。貓狗都可以。

45.你信星座麼?
答:信

46.有什麼讓自己不發脾氣的辦法?
答:把脾氣發出來……

47.最近最期待的事是什麼?(數量不限)
答:漲工資 漲球技

48.如何成為千萬富翁?
答:傍一個億萬富翁(跟俺妹子學習 哈哈)

49.如果你沒錢了,怎麼辦?
答:去掙錢

50.什麼時候你覺得最幸福?
答:吃飽睡足!沒錯!

51.如果可以給你選擇,你最想生活在哪里?
答:還是北京吧

52.如果崇尚的職業與喜歡的生活方式嚴重衝突了,你怎麼選擇呢?
答:生活方式

53.你遇見一個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人,會怎麼選擇?
答:不愛俺的俺不愛

54.做完題目再看一遍自己的回答,說說你有啥感想.
答:總算答完了

55.(妹子的題目)你理想中的死法是什麼?
80歲仍舊性致勃勃,於是死于高潮瞬間。^^

————————
俺這人少,不點其他人的名了……就点ma老师

俺的问题是
请告诉我们一个你的性幻想……

Monday, April 16, 2007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收到雪茄友人自阿根廷Ushuaia的火地島寄來的明信片,據說火地島上的郵局只有4平方米……明信片上面標著 the southernmost city in the world----Ushuaia. Ushuaia號稱world end,已是踏上南極的橋頭堡,真正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現實版本呀!看明信片也美得不似人間。Ushuaia有人翻譯成“霧虛哇呀”,諧趣之譯,頗有“霧失樓臺月迷津度”之感。
家里的明信片也攢了不少了,大多來自親親妹子。給遠方惦念的人去一張明信片,真是好習慣。要牢記,更要推廣:) 等回家收拾出來,掛滿一墻惦念。

Sunday, April 15, 2007

戰戰兢兢的雪茄


朋友周游南美,從古巴帶回來幾支雪茄送我抽著玩。H. Upmann家的 Coronas Major,鋁殼的包裝,粗粗長長……嘿嘿
很汗——接到雪茄時,第一個念頭就是:MS是手工的哎……可是,人家木有雪茄刀也沒有專門的打火機……

生日快樂

生日快樂。

Saturday, April 14, 2007

Friday, April 13, 2007

美臀夢若干事

其一,初學打高爾夫之際,別人告訴我,如果練習完畢后你的屁股酸痛,那就說明你的揮桿姿勢正確。其二,去健身時,教練囑,欲屁股翹翹,需多抬臀舉腿——這個姿勢實在很淫蕩。其三,近日為鍛煉身體,“為資本家健康工作五十年”,開始騎自行車出行。久不運動,大腿酸痛,屁股被座椅硌得仿佛長出兩個尖來……

Thursday, April 12, 2007

處女座在廚房

第一,處女座大多不用你幫忙干活——大抵是怕你收拾得不干凈,做得不利索。
第二,難道處女座做飯完畢都要清洗一遍廚房嗎?……

Monday, April 9, 2007

今日買書

大武生-侯少奎昆曲五十年
彀外譚屑(近五十年聞見摭憶)
梨園外紀
汪曾祺說戲
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晚清戲曲的變革(缺货)
中國戲班史 (缺货)
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

鍍金城市:世紀之交紐約城的醜聞與轟動事件
黃賓虹自述
開門見山色(文學與建築相問)
看聽讀
新小說新電影/法國大學128叢書

Saturday, April 7, 2007

Friday, April 6, 2007

十步殺一人

(戲迷222整理)

【殺人1】
裁判: 風塵
殺手:
第一組:天殺別宮祭江(曲水)、天殺灞橋挑袍(小丁)
第二組:天殺陵母伏劍(她姐)、天殺瘋僧掃秦(MAPLE)
捕頭: 神捕舉鼎觀畫(視覺)、神捕掃松下書(大川)

【殺人2】
裁判: 秋兒
殺手:
第一組:天殺刻燭催詩(無端)、天殺捧硯描容(天道)
第二組:天殺停觴顧曲(秋風)、天殺翦燈敲棋(視覺)
捕頭: 神捕請纓伐越(林徽)、神捕草檄征遼(風塵)

【殺人3】
裁判: 小丁
殺手:
第一組:白衣殺手素履無咎(曲水)、絳衣殺手素情自處(陳皮)
第二組:朱衣殺手得自在禪(水mm)、青衣殺手如是我聞(無端)
捕頭: 緇衣神捕天人五衰(秋兒)、玄衣神捕情深不壽(風塵)

一本接一本

好像讀了好久的國外小說了。我對當代大陸小說讀的太少。最近想看格非的小說。《人面桃花》,《山河入夢》。連起來看。

讀完了Carson Mccullers的兩部小說《婚禮的成員》和《心是孤獨的獵手》,繼續讀David Lodge,先看《小世界》。好厚。不過讀起來興味頗濃。前天在公車上開讀,讀到12頁時,發現我坐過站了……第一部分是純潔百合般的信奉天主的愛爾蘭童子雞珀斯大觀園游記。好玩。讀的是上譯的版本,盡管有人詬病王家湘的譯文,其實我倒沒那么care——揣摩原文也是好樂趣。

……

買啊買

請跟我讀——
4月是最殘酷的月份。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這句老掉牙的陳腔,真道出春天欲望多多,肉痛難免。初步開始買買買。
昨天買了把紅色的椅子——不用說,又是為了搭配紅沙發。難道我也步入中老年,開始喜歡這熱烈的顏色?

買了個有點小貴也只能燒水的水壺,還有套咖啡杯組合。都是不銹鋼——家里不銹鋼系列愈演愈烈,難道我要向某龜毛人士看齊?

嘆氣。
準備繼續買買買……

Thursday, April 5, 2007

病酒

久未喝酒,饞。
昨晚沖去超市,逡巡半晌,撈了一瓶朗姆酒,CAPTAIN MORGEN BLACK LABEL RUM。
黑朗姆色作焦赤沉金,沒加冰,猛一口,溫熱甜蜜,似飲一口血。
看著一部無聊的藝術電影,我抿了幾口酒,慢慢困著了。

Saturday, March 24, 2007

Friday, March 23, 2007

访问Blogspot 的方法

转载自和菜头blog。http://www.hecaitou.com/?p=1604

以下是一些访问被封的 blogspot 的方法:
1. 使用 http://www.pkblogs.com/博客名 直接访问
2. 用记事本打开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目录中的 hosts 文件,添加此代码
72.14.219.190 博客名.blogspot.com
3. 刚从 Dancer In The Dark 看到的更好的方法,此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访问所有 blogspot 的子域名:* 复制以下内容到记事本:
function FindProxyForURL(url,host){if(dnsDomainIs(host, ".blogspot.com")){return "PROXY 72.14.219.190:80";}}
* 另存为 proxy.pac 到 C 盘根目录下,打开 Firefox,依次点击工具->选项-> 高级->网络->设置...->选中自动代理配置URL,添加:file:///C:/proxy.pac ,点击重新载入,OK!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烧录新的 Feeds 地址,此方法来自 IwfWcf's Blog (感谢 Nings 提醒):将 FeedBurner 烧制的 Feed 地址改为 http://www.pkblogs.com/博客名/feeds/posts/default ,这样读者就可以直接点击你的 Feed Item 来访问你的 blogspot 页面了。

Thursday, March 1, 2007

思想起

突然想起去年六月,跟妹子在過客,她點了一杯雞尾酒,名字叫“25歲遊戲”,暗鬱的赤紅色酒汁,藏住一顆朱紅櫻桃,僅露一個小頭,紅得參差迷亂,優雅裹著囂張。
記得酒單上還有一杯“35歲的感覺”,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下次去,點來品一品。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白云觀拜神


香火鼎盛


有求必應



白云觀雜景

打掃的道士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7

過年雜記

★除夕菜單

涼拌豬雜
豬肉蛋卷
香辣炸雞翅
臘味合蒸
幹燒鮁魚
黃金炸蝦
酸菜白肉鍋
海鮮丸子雞蛋蘑菇湯

★H同學送的老撾小象煙灰缸


★Q同學送的三星堆青銅縱目人書簽


★曲水姑娘送的法國Truffes Fantaisie巧克力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要過年了



念世間人貪婬瞋恚愚癡生死。

Wednesday, February 7, 2007

春の麵包


年年有魚的窗花,MA老師奉獻。
暫時貼在我的牆上。等除夕那天,再貼到窗上。


軍曹大姐的愛心桌布&今天剛買的辮子麵包和葡萄乾麵包。

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宅男生涯之燕京連環殺人事件

Ⅰ兩個麵包

下班時打算坐車到國貿,買特價麵包。
結果平時人少車多的那路車久等不來,一來就是一車人。
咬牙,上!
兩站地後受不了了,拼命擠下。
咱換車。
等車時,車站旁正好有家味多美,踱進去看看吧。
剛拿了一個牛角包,看到服務員,想當然的問,
什麽時間特價啊?
這很正常,西點店晚上一般都有特價,
而且我基本沒來過味多美,完全不了。
結果,小姐面無表情瞥我一眼,聲音冷淡地說:
味多美從來沒有特價。
靠!
放下牛角包,走人。
還真把自己當盤菜。
我還真就歧視民族工業了。
坐上403,還是這路車可愛,到處都是座位。
開始看《船訊》。
眼看就要看到最後一段那詩歌一般的結尾了——我睡著了。
公車就是俺們的搖籃哇。
等再一睜眼,已經在建國門橋上了。
只好坐到終點北京站下車。
不能白坐這麽遠啊,想著這附近有KISS 'n BAKE,
於是又不辭辛苦走到恒基,買了新品“舒服蕾”和咖啡卷麵包。
可惜她家小塊抹茶蛋糕賣完,我喜歡吃的巧克力方蛋糕也沒了……
又坐了403回家。
車子繞行國貿橋,望著窗外中國大和建國的蛋糕店,心裏這個恨啊:
想吃口麵包咋就這麽難呢!

Ⅱ兩個賤人
引自MA老師“御宅家报【二】:家乐福杀人事件”
1)窮極無聊(窮是真窮,無聊……也真的是無聊)光顧家樂福,一逛又逛掉了差不多四個小時。正在趕稿死線前垂死掙扎的兩人,惡從心頭起,忍不住在結款台旁邊互相拉扯毆打侮辱,企圖把這一責任推到對方頭上。
家樂福收款小姑娘:你們倆真的很像說相聲的……
ma(轉頭):賤人!聽到沒有?要是我們因為不交稿被逐出京城了,還可以去街頭賣藝說相聲!
CJ(微笑):可是,掙來的錢還不夠買防曬的吧,賤人。

2)大包小包拖拉著進了門,兵荒馬亂規置好,坐下喝茶吃凱家的牛便便。(CJ注:就是上面費盡辛苦買來的“舒服蕾”,非常像牛便便……)
ma:嗯……皮蛋放在哪里了?
CJ:我不是遞給你了嗎?
ma(怒瞪):呸!你怎知老娘不會出於義憤,把皮蛋丟進馬桶裏沖掉??
CJ:呃,你不用這麼反叛吧……那皮蛋是你自己要求買的啊。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宅男生涯之1月下書影食香

書影
《船訊》安妮·普魯(Shipping News, E.Annie Proulx):讀來粗礪兇猛,文字間吹來濕鹹海風。繩子,繩子讓我心跳。翻譯稍有生硬感。等讀完再看電影版。
《京都一年》林文月:林的遊記文字寡淡,絕不如談起自家飲膳時厚情自生。人頗美。足當得學者裏的花魁了。
《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讀完第一篇概論,我決定暫時放一放:因為卡爾維諾說,闡釋經典的書,永遠不能超過原典。時間無多呀。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紀錄》朱天文:印刷令人失望。決定最近看侯孝賢電影。
《醉眼優孟——說戲畫戲》:高馬得的畫好,盡得風流之妙。許宏泉的字一般般。
《源氏物語》:終於開始讀。

食香
龍城堂:廣西菜,脆皮魚和酸筍脆腸好吃呀!死黨生日宴,後宮百媚呀!
泰辣椒:咖喱還不錯。味道似乎淡了些。有日未見的妹子容光明麗,頭髮長且厚,愈發漂亮。看著她總有百般憐愛。
——這兩餐與食諸人都好。生命裏親近而重要的人不需要太多。

貝兒多爸爸的泡芙:似乎不如以前好吃了。
多樂之日:韓國西點店。杏仁糯米麵包好吃。
Gourmet Corner:不如想像中好吃。買了黑森林、乳酪、臉譜、拿破崙等蛋糕及丹麥包等,乳酪十分酸,拿破崙被我壓扁後很像一坨便便……水準以上吧。
建國西點:辮子麵包被眾人評價為造型淫蕩,其實我還挺喜歡吃的。

餘音
去理短了頭髮,再次常規性遭遇羞辱:“你頭髮好少呀!”……望天。
領導慷慨解囊送我音箱:漫步者C2。無比感激涕零中……決定明年辦生日宴,列出清單請諸位親親幫忙採購,哈哈。

Friday, January 26, 2007

看了《門》

真是措手不及,陳坤那麽快就老了。
看了電影《門》之後兩天,每想起來都覺得悵悵。少看國內影視,記憶中他還停留在《金粉世家》中的俊朗貴公子,甚至更早之前《國歌》的血色青春。
那時我大二,他第一部電影《國歌》剛上映,籍籍無名。新聞採訪課上老師邀他來模拟新聞發佈會,一衆少男少女提問雛哥。廿三歲他安坐長桌後,仿有日光照住清朗面孔,他講自己在讀《西藏生死書》,決定去次西藏接近那輪回神光,可片約來後便將這旅程推延,有同學質問這矛盾,忘記他如何回答,只記得答問前一揚唇的笑。隨意理智,又裹不住那一點少年野心。八卦聽來,《永不瞑目》最早找的肖童本是他,可最終選了陸毅。他有點灰心,但到底不會沈寂。這許多年終修煉成國內一線小生。
看《門》他已改變良多——尤爲刺目那褪衫刹那,小肚腩分分明明……畢竟他已不是廿三……
演技真有進步。難爲他撕裂俊朗面目,做出百般驚恐,著條麻織長褲褶皺西裝,時刻系各色圍巾緊緊裹住最後一絲絕望——那神經質男人分明是個永生不足夠安全感黏人黏到死亦不惜以血捍衛心頭蜜糖卻又愛到纏綿盡頭耽溺恐懼幻境的溫柔暴戾巨蟹男,可,其實他是水瓶座。水瓶座陳坤。所以我總認爲他在《門》中不夠歇斯底里。
想想,瓶子們很年輕時往往已老去,可更老一點,卻會擁有年輕的氣質。
希望他亦如是。

Wednesday, January 24, 2007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朱天文《荒人手記》英文本
初版1999年6月,50美刀
再版2000年11月,22.5美刀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譯者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他的同事兼妻子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 )。葛在臺灣學習中文,曾在香港及內地呆過。被夏志清評為“公認的中國現代、當代文學之首席翻譯家”。《荒人手記》英文本Notes of a Desolate Man銷量很好,出版一年時間內就達到1萬冊,該書也獲得美國2000年度National Translation Award。葛本人翻譯了大量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港臺當代文學作品。

以下為出版社書介:
Awarded the China Times Prize in 1994; Best Book: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Notable Book: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Best Fiction of the Year,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Superb. . . . A strong and perceptive voice now arises from Taiwan. . . .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is a novel of questions and imponderables, not so much a cry of pain as the lively, sharp-witted record of it."
—Peter Kurth,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novel in poetic translation is in itself a joy to read, writing that inspires awe for its intellectual scope and its sensitive portrayal of gay men and their lives—and deaths."
—Charles-Gene McDaniel, Libido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one man's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gay life."
—Susan Vreelan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A stylish meditation on marginalization, radicalization and decay."
—Susan Salter Reynolds, Los Angeles Times

"Ambitious, intelligent, and intense."—Booklist

"A poetic, philosophical account of a friendship between two gay men."
—Publishers Weekly

Winner of the coveted China Times Novel Prize, this postmodern, first-person tale of a contemporary Taiwanese gay man reflecting on his life, loves, and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recent novels in Taiwan.

The narrator, Xiao Shao, recollects a series of friends and lovers, as he watches his childhood friend, Ah Yao, succumb to complications from AIDS. The brute fact of Ah Yao's death focuses Shao's simultaneously erudite and erotic reflections magnetically on the core theme of mortality. By turns humorous and despondent, the narrator struggles to come to terms with Ah Yao's risky lifestyle, radical political activism, and eventual death; the fragility of romantic love; the awesome power of eros; the solace of writing; the cold ennui of a younger generation enthralled only by video games; and life on the edge of mainstream Taiwanese society. His feverish journey through forests of metaphor and allusion—from Fellini and Lévi-Strauss to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serves as a litany protecting him from the ravages of time and finitude.
Impressive in scope and detail,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employs the motif of its characters' marginalized sexuality to highlight Taiwan's vivid and fragile existence on the periphery of mainland China. 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s masterful translation brings Chu T'ien-wen's lyrical and inventive pastiche of political, poetic, and sexual desire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生日快樂

今天是死黨生日,鄭重地再說一句,生日快樂。
我們彼此分享了這麼多年的快樂、傷悲、黑眼圈、低氣壓、午夜的牢騷和彼此狼狽的蓬頭垢面,希望這一切繼續下去。
新一歲,請健康,請順利,請談戀愛。請在新的一歲爆發出你強大的小宇宙!工作,成就,金錢,男人……願上帝賜你好運。希望我們的“同居”生涯不會擋掉你的任何一支桃花,希望你的荷包足夠飽滿我們可以一起去敗家,希望你胸部越來越大,小腿越來越細,皮膚越來越白。希望俺也能沾染一點今年傳說中MA老師強大的運勢哦^^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近期吃食

半夜想吃食,好餓……

1、內什麽。西壩河漁陽飯店背後,不太容易注意到。店很小,主做蝦及海鮮。走實惠路線,扇貝不錯,炸蝦尚可,海鮮雜煮鍋一般,烤鰻魚最近特價18元,誘惑我連吃兩次。就性價比來說還不錯。男服務生不錯。

2、羊肉湯。太陽宮路邊小館,經常來此吃午飯。羊肉湯配餅,便宜好吃,冬季美食。羊肝羊肚新鮮味濃。炒羊雜味道鮮美哈!

3、元綠回轉壽司。東方新天地靠近大食代那家。元綠算平價壽司店,以前常吃西單那家,這家分店太小,菜品也不全,居然連金針菇牛肉卷都沒有……我最近還是很想吃日料的呀……

4、嘉州東坡酒樓。雙子座大廈背後。黑筍肉絲不錯,黑筍疑似酸筍。

5、随园。楼下的“食堂”,装修简洁,牛肉粉不错,各色菜码都还可以。

6、KISS 'n BAKE家咖啡慕斯蛋糕,香醇好吃。

7、21cake家乳脂奶油蛋糕“心語心願”,白色巧克力外皮,入口即融,蛋糕中薄薄的奶油和椰蓉十分調節口感。中間的蠟燭很好看,可……實在是好大一隻蠟燭,生生占了1/6塊蛋糕哎……

8、建國飯店西點店,今天下班時順路,趕上特價。貨架上已所剩無幾,拿了葡萄乾麵包和巧克力蛋糕。麵包清醇,蛋糕不錯。有待進一步挖掘。

9、近期一定要去的西點店:國貿的Gourmet Corner、韓國巴拿米西餅,因爲離家比較近,下班後也正好是特價時間……
備選:如果哪天走三环路过,就去凱賓斯基飯店麵包房,如果去崇文门那边,就去馬克西姆蛋糕房和新侨三宝乐面包房。君悅大堂的酥園據說提拉米蘇很好吃,更重要的是巧克力據說非常好吃……口水……俺要學做蛋糕!!小宇宙暫時在內心爆發的說……俺最近變身蛋糕控了……唉,俺已經看見小肚腩在向俺招手了……

Monday, January 22, 2007

心虛

枉自號稱是個寫字的,其實懶得一塌糊塗,能不寫就不寫。
去年一年,欠了不少文債。都不是正經賣文,卻覺得虧欠良多。
列個單子,最近補。

1、第一篇要補的,是領導生日賀文,生日都過了半年了,賀文還只有一個開頭……

一霎時
2006-7-24
最俗世的生活日日幽微而精緻上演。有人束袍結帶,日日矜累,有人散發跌足,長歌嘯行,有人金焦玉裂,椎心泣血,有人手揮五弦,目送歸鴻……日子無非一場大焦慮,我們個個跌坐蒲團,唱自己的金剛經蓮花落,亦哭亦笑亦歡喜亦悲離。只是"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 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於是讓我們偶一抽身,抬眼便笑罷。任是紅塵翻滾,前路終是水流花開,海晏河清。
如今讓我抬筆寫寫一霎時,因著近日一些焦慮,反先生髮一通議論——倒並非不切題。一霎時一路顛倒眾生走來,如今自比老僧,桃花和尚跌坐桃花庵,稽首合掌,大千聲色,青黃赤白頗梨馬瑙光滿滿入眼,他自在撒嬌,自在修煉,自在吵架,自在營生,看著他樂樂悠然,心底波瀾順心室血管一路走到粉嫩面龐,自化了乾乾淨淨,倒真正裝出一番老僧風——惹我們在旁樂看這個花花碎嘴豔和尚。人生太短,於是他安排出多多細微之樂,人生又苦,於是他對人倒總有一種慈悲的好意。他自有一番爛漫,即使我看了覺得瑣屑,卻又知那邊生活是元氣充沛。
他三十歲了,正撞上我是公司專職搖筆桿的,怎敢不恭敬獻賀文。其實我並不十分知道他。我離人總遠遠的,日子過的極吝嗇,人對我好,我方拿出一點真意,這一點倒從不怕人嗤笑。也愚笨懶遢,瓶底眼鏡弱視力,想來寫下來的人影都是歪的吧。不過我經紀人想來不介意,他本就樂呵呵歪嘴念經。

2、第二篇要補的,是答應曲水姐姐的《聲聲慢》,只寫了個開頭。後來腦子蒙了豬油,竟扔了大半年。


聲聲慢
2006-6-8

甜蜜的復仇

把你的影子
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

一時興起,央了曲姐姐寫美人,我作陪,談聲音。
美人是明日黃花,聲音是空穀絕響。回想起來,都是很令人泫然欲泣的。

曲姐姐是信人,我是懶人。
因此,這是個坑。
容我慢來。

談聲音,一霎時湧上許多心水之音。我有音癖,對好音,向來癡。可惜的是,我一面耽溺,一面亦懶憊,記憶裏的諸多迷醉聲音,與亂七八糟成長起來的青春記事混雜、消弭、抵抗、交叉,讓人昏醉酩酊。聲音與流年互為標籤,莊周與蝴蝶顛倒鸞鳳。真真是“千山暮雪,回首不見來時路”。

1992年,我13歲,每週日晚上,我罕見的在午夜賴著不肯去睡——我在盼著一週一集的電視劇集,《羅蒙諾索夫》。北域淒寒困苦,有少年披瀝斬行,惹動我心頭火。到了後半部少年郎君漸漸變老叟,因得女皇青眼的機緣,開闢俄羅斯新頁,這輝煌我倒不愛看了。獨好那一點少年心事吧。這劇集另一半讓我念念在茲的就是聲音。午夜只得我一人,煢煢然,音量調至最低,耳朵緊貼電視,那聲音從西伯利亞的狂風暴雪裏傳出,清涼沁肺腑,我心頭那點熱血反愈發被刺激得熱了。那少年清明的玻璃脆聲音,那旁白的磅礴厲正,歷歷十餘年仍猶在耳。
可惜,直至如今,我也不知道是這部電視劇的任何一位配音演員。
所以,以我的記憶,談聲音,不知所措。

午夜見大川留言,催《青空》文,我回說:“也是過的久,情緒和人像都淡掉了。如今寫,怕只剩個虛影,散到日頭底下一照,依稀仿佛百鬼夜行。”就是這樣的,不寫下來,往事就在記憶裏壓縮成一張薄薄紙片,倏忽一彈指,灰飛煙滅是尋常的。那就寫一點,碎碎的影子吧。

美人總見白頭,聲音更是刹那之作品,於是這文的開頭,倒是有點戚戚的調子了。——也或是晚飯後喝了杯Double Espresso的緣故,此時樂得有精神讓自己胡說。

攏總一堆人跑出來,無數金石聲,亂了,那先談個不以聲音行世,卻讓我迷戀的女人吧。她是個詩人。上面那幾句,是她流傳最廣的一首。她叫夏宇。今年整50歲了。我迷戀她的詩和她讀詩的聲音。

3、還有娘子的生日賀文,06年戲曲讀書筆記……醞釀中……

Sunday, January 21, 2007

文殊菩薩問佛

輕師慢法論第三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以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脫。世尊曰。此等薄福少慧衆生。不悟無爲。取相執著邪見。自慢障礙本心。不得正見。何以故。重師者。便重其法。輕師者。便輕其法。重師者。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輕師慢法。是憎慢上人。雖然與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終時。入大阿鼻。千佛出世。莫能救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想象臺北

友人來電,說下周去臺灣,問有何推薦。
我沒去過臺灣,但一直很關注。

如果去臺北,希望:

去誠品書店看書,敦南店或信義店。
去晶晶書庫和唐山書店看獨立書店的堅持。
去士林夜市,吃牛肉面。
去牯嶺街,還有牯嶺街小劇場。
去Funky吧和新公園感受。
去故宮博物院看中華五千年。
去西門町逛街。
去華納威秀看電影。
去雲門看排練。
去陽明山看景。
去北投泡溫泉。
去買一本《破周報》。
……

想象臺北好多年。

十年


照片版權:暗房危機,2002年10月,寶雞市蔡家坡

十年的蒼涼人生。

關中的王培基老漢,年紀很老了,他後半輩子人生的唯一希望,就是找到一個好苗子,把他經營熱愛了一生的劇團繼承下去。

劇團是所謂的野台戲班,唱古老的秦腔,幾十號人,走鄉串戶,生旦淨醜,每個演員的工資在100塊錢上下。劇團很受歡迎,經常有老鄉給他們送錦旗。一次演出後,王培基老漢給主要演員都漲了工資,可還是有兩個女演員走了,一個外出做了模特,一個準備回家嫁人。

王田莉是當時班裏的台柱,19歲,她在這裏學了八年的戲,她也想離開了,“演戲沒什麽前途……”可11歲來此學戲以來,她就是王培基老漢的得意弟子和刻意培養的接班人。王老漢絕對不允許她走。王田莉怯怯地來找王老漢談話,王老漢滿是溝渠的臉上,氣憤中帶著難過,他沒有答應。老漢很狡猾,之後的幾天中,他再沒有理會19歲的弟子,排練時也沒了她的腳色,女孩被晾了起來。王田莉慌了,她本來就對老漢覺得愧疚。她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對不對,她也不知道未來怎麽樣。她弱小而惘惘的心,到底是屈服了一直以來的習慣和情感。

劇團終於接到了演出的邀請,排戲時要公佈腳色名單了。在老漢平穩的點名聲音裏,一個個演員的戲份都定了,王田莉渴望著什麽又恐懼著什麽,她終於聽到了自己的名字。她哭了,老師愛她,希望她留下來,她知道那是一份多麽深厚的寄託,真的一直留下來嗎?“不知道,不想了,只要這個劇社能辦好就行……”

其實,王田莉到底還是走了。十年之後的今天,她已經成爲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再也沒有回去看望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劇團。“我再沒有聯繫過他們。”“……沒有熟人,不敢出去。”“……現在嫁了人,很踏實。不再去想唱戲了。”她還是哭了。一生最絢爛的粉墨榮光已結束,只在午夜夢回時她會想起那些蒼涼的調子。

王培基老漢沒有放棄,王田莉走了以後,他把目光對準了小娃娃天財。

“剛才的二道板唱了沒?”天財黑著小臉蛋,淚水在打轉,微微搖頭。“剛才唱完後那段道白哪去了?”天財馬上就要哭出來了。“人家來看戲,你就演成這樣?!”……剛才小娃娃沒唱好,爺倆的妝都沒卸,王老漢就開始教訓起小娃娃來。老漢刻意加強了對天財的培養,他對他亦寵亦嚴,小天財意識到了什麽,他格外勤快起來。

時光走了幾年,天財開始變聲,台柱的位置受到挑戰,同時年輕的心也開始蠢動,外面的世界比400年秦腔更吸引人。他談了一個女朋友,女友家裏反對他們。他們私奔,以爲以後一切都會好起來。他們跑去了廣州打工。他燙了頭髮,很像80年代城裏的青年。“我本想我們這麽一走,我們就成了,沒想到現在連她都沒了。”天財失去了女友,打工也不順利。1999年,他又回了陝西。天財沒有回王老漢的劇團,他來到一家縣城劇團,學會了打板,又做了一段時間小生意,現在又當起了鼓師。十年之後,天財很現實地談到當年,“二十多歲開始變聲了,我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麽樣。再說,王老師說要把劇團給我,可,你去世的話,你兒子能把劇團給我嗎?我不還是什麽都沒有?”

王老漢爲了找到一個接班人,做了很多事,包括扣下了很多小演員的私信。其中就有觀衆提出要資助田莉和天財上學的信。“好多機會都失去了……最遺憾的就是,那時有個浙江人,寫信說要資助我讀書,一直資助到上大學。”天財面無表情地說,“可所有的信都讓王老師卡下來了……我和田莉都被他卡了好多信,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我從來沒有在王老師跟前提起過這事,沒有必要再提了……”

十年過去了,王老漢還沒有放棄找到一個接班人的希望。紅地白字的劇團絨布大旗又一次在小鎮裏張開,王老漢大聲喊道:“八到十二歲的娃娃,都可以來劇團學戲,我們不收學費,只收一點伙食費,有想報名的請等會來我這裏……”語音渺渺,王老漢與十年前相比,臉上的皺紋更多了,傷逝是他所不知道的,他知道的是他還沒死。

大的時代在不斷的壞朽和重建中。
小鎮青年們前赴後繼命中注定地,要逃離一次家鄉。
老人們執拗地固守著傳統,總要有人守節。

陝西省蒲城縣正風劇社。
王老漢一輩子所有的,也只有這個秦腔劇社,他的魂兒。
誰也不知道,他死了以後,正風劇社會有怎樣的命運。

附記:
今天中午起床後,偶然在央視新聞頻道看到紀錄片展播《最好的時光·藍》“正風劇社”。90年代末,央視的導演鹿敏和攝影師林宏在陝西蒲城拍攝了紀錄片《正風劇社》,記錄下了當時正風劇社的變遷。十年過去了,鏡頭再次對準了當年的那些人與事,巨大的變化背後,人生,似乎沒有多大的變化。


又,記得家鄉的山腳下,就有一個高大的戲臺,前面是寬闊的廣場。戲臺修得頗雄偉,據說是清朝道光年間就有了,離地總有幾丈高,左右出將入相,只是雕簷畫棟都落了顔色,自我懂事以來再也沒有上演過任何戲碼。對這個戲臺的印象,只餘下童年嬉戲的快樂,還有一次從上面跳下時,摔斷了胳膊。還聽說,當年在這個臺上,批鬥過許多人,宣判過許多人的死。

我也是看過現時的野台戲班的。前年吧,跟朋友回他的老家玩,正好有戲班來演戲。當地看的是晉劇,記得那次的戲碼有《下河東》,《楊八姐遊春》,《賣妙郎》等。很樂,自家裏拿來小板凳,滿村的人熱熱鬧鬧在台下坐滿了地,不過當時我凍壞了。我們還跑到台口旁邊,窺探著人家的後臺,演員們旁若無人般洗去滿臉油彩,霎時間換了人生面目。還有村裏年紀小的後生姑娘們客串龍套,一臉緊張的在臺上飾演著兵丁侍女甲乙丙丁。當時還笑說,我們以後有機會也要演一次龍套的。這個劇團生態似乎還不錯,當家的青衣還到朋友家裏串門,氣質甚佳。劇團是村裏湊錢請來的,秋收後村民最大的娛樂事件。朋友說當年比現在熱鬧多了,秋收、過年、婚慶,都會請戲班來大唱幾日,村裏也會組織大家唱戲,朋友的媽媽就是唱青衣的;現時已經寥落,小一點的孩子都不喜歡看戲了。

Saturday, January 20, 2007

我終究是要養一隻貓的


養貓的人都很驕傲。

Friday, January 19, 2007

未央歌

按老家的算法,過了年,我就三十歲了。
真是有點悽惶哩。

Wednesday, January 17, 2007

二零零七的第一場詩意

在上海
我親親妹子創造出了它
請讓我記得


外出
January 15th, 2007
去地鐵的路上,驟然梅花香。即使這麽一個陰雨天,即使這麽寒冷的氣候,即使走了很遠很遠的路。

宅男生涯之華麗麗的烏冬面

隨便勃一下吧……

1、昨日菜譜:
餐前:肯德基黃桃蛋塔
正餐:鮮蝦牡蠣烏冬面,黃瓜雞蛋炒蝦仁
甜點:杏仁豆腐
水果:蜜糖橙
以上隆重感謝MA老師
更多八卦,請點擊:MA老師的NO.1【禦宅家報】

2、昨天日光熠熠,好到不想上班。
跟親親妹子說起,她說上海陰雨到也不想上班。
天氣真是好藉口。

3、今天路人甲賴床若干時間,
無恥地向路人乙要求提供叫醒服務,
路人乙欣然講道:
某領導出差,打電話給前臺問小姐:
你們有叫床服務嗎?

4、近期讀完王敦煌《吃主兒》,可能我更喜歡他父親那樣精緻優雅一些。
看電影Eating Out,嫩。
看日劇《交響情人夢》,動畫Death Note新篇。
看《港樂VS 黃耀明Live——電幻狂想曲》演唱會DVD,
妖孽明跟交響樂團搭配甚佳。

5、使用了MA老師贊助的Clinique黃油特效潤膚GEL,感覺不錯。
敗家有了新目標。

Monday, January 15, 2007

Once You're Born You Can No Longer Hide



搬了家。新年快樂。對自己說。並不晚,這句話總要抵達心臟,才是真的。開始一個人晃晃蕩蕩。那天正好開始翻高木小姐的《一個人住第五年》,讀完“患了感冒的冬夜”的第二天,就感冒了。迅速好了。一個人,怎麽可以不迅速好起來。我忍受不了獨自一人。有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差點掉下眼淚來。那場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站在那裏,等最後的字幕出完,最後的時光,亦是要結束的。我有很多傷感。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我們都很好很好很好。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你到底在乎什麽。我漸漸老了,也並不知道答案。於是,只好繼續漸漸老下去。我們,都會按照本能活下去吧。

——看著自己都這麽老了,還這麽矯情,也真有點難爲情。